声明: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张扬 @小羊在鲜花舍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发布的一条视频 【年轻时写日记要藏好,不然就被出版了】 的文字版。我觉得写得很好,既可以平常当作小文章读读,也可以在写作时参考借鉴。仅供学习使用,如觉有不妥,可联系删除。
一日晴…… 晚子英来,招之至广和居饮。
二十六日…… 归途过临记洋行买饼饵少许。
三日…… 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。
——《鲁迅日记》
如果你可以穿越百年,和那时的青年对话,你会聊些什么呢?是聊诗词歌赋,还是谈谈人生哲学?其实,和他们的共同语言,比想象中要多得多。
看起来很严肃,被迫“说过很多话”的鲁迅,放到现在,那没准就是热门的美食探店博主。而统治美妆领域的,当属张爱玲。这可是拿着第一笔稿费,就迫不及待去买唇膏的人。喜欢用“中英夹杂体”的人,不只是 TVB 里的阿 sir 和写字楼里的 Jessica,还有清华园里的“小季”:
二十七日
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,非常 frank。二十八日
作 philosophy 的 reading report
昨天晚上我对朱光潜说
我要作一篇关于 Charles Lamb 的论文
我想 Lamb 实在值得研究一下。——《清华园日记》季羡林
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酷爱听戏,甚至在文章里坦白道:“就算有课,我假都不请也要去看戏”。还有,中国现代漫画的创始人丰子恺,则是一个口是心非的“铲屎官”。他口口声声说“对猫呢,只有恼怒没有爱”,却又写又画,创作了一整本《[阿咪](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26258748/)》。

他们的迷茫
转眼进入 5 月,新一轮毕业季说时迟那时快,还在写稿和被导师退稿之间反复横跳的你,可以读一读季羡林的这段日记:
五日
开始作论文,真是“论”无可“论”。二十七日
论文终于抄完了。
东凑西凑,七抄八抄,这就算是毕业论文。
论文虽然当之有愧,毕业,却真的毕业了。——《清华园日记》季羡林
也不知道他们那会儿毕业的时候,要不要查重呢。
好不容易“以一敌百”、“舌战群雄”,才在论文答辩里蹚出了一条路。毕业生们转头又得扎进求职的茫茫大海。
“非典型学霸”陈寅恪,三十多岁就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,简直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。但在此之前,陈寅恪是个“大龄待业青年”。如果没有众多大师的举荐,这位无声望、无学位、无著作的“三无教授”可能并不会被清华接受。毕竟,大厂招聘,简历为先嘛。
好不容易闯过毕业季,一朝成为社会人,刚开始工作的你,是不是挺“水土不服”的呢?
参过军、扛过枪的沈从文先生,在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,都会因为人太多,紧张到十分钟都没能说出话。怎么办呢,只见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:
我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
真想给他报一个教资面试辅导班。说起沈从文,他对幸福生活的期望,估计能和不少人有共同语言。他说:
只要莫留血,莫太穷,每月不至于一到月底又恐慌到房租同伙食费用,此外能够在一切开销以外剩少许钱,尽妈同九妹到一些可以玩的地方去玩玩,这生活算很幸福的生活了。
——《不死日记》沈从文
不愁房租和伙食费,还能存一点点钱去旅游,确实不错呢。
会玩也会学
广和居、便宜坊、南味斋,在鲁迅的日记里,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多家饭馆和小吃铺。但同时,我们也能从中看到鲁迅买书、订书的“盛况”,看到他忍着腹痛“终日订书”。他说:“哪里有天才,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”。
十三日阴,星期天休息,腹仍微痛。
终日订书,计成《史略》二册,《经典释文》六册。二十六日阴天……夜修订《述学》两册,至一时方毕。
——《鲁迅日记》
顾颉刚不惜翘课去看戏,但他也在认识戏剧故事里蕴含的性质和格局。正是在听一场场演绎历史人物的好戏时:
…… 触了一个机,所以骤然得到一种新的眼光,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。
——《古史辨自序》顾颉刚
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,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,赋能到那个时代的家与国。正是这种力量,让 22 岁的鲁迅在动荡中呐喊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,让 25 岁的郁达夫高唱“也为神州泪暗弹”。他们之所以能被记住,不是因为茶余饭后的那些故事,也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,更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为家为国奋斗的那一腔热血。
“作歌靠少年,努力与天争”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光彩和魅力,每个时代的我们也有各自需要努力完成的人生答卷。在百年前的日记本里,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在百年时空两端的年轻人们,竟也有着默契的喜好,有着相似的悲欢。
一份昂扬、一份彷徨、一份孤勇、一份忧郁,时而理想主义、偶尔偷懒懈怠,但未曾停下奋斗的脚步。不仅有自我成就的抱负,不仅有日渐增长的智识,更要不负韶华、不负时代,这是年轻人共同的模样。